中医四诊信息采集与分析功能单元

发布时间:2024-11-17 浏览人数:1009

  使用四诊信息采集设备对中医四诊信息进行客观化、规范化采集,主要包括望诊(舌诊、面诊、红外)、声诊、问诊、脉诊,建立不同人群四诊信息数据库,并使用完备的脉诊信息分析系统、多种诊断信息数据融合方法,对不同生理病理状态人群的四诊客观化信息进行特征分析和分类判决,获得相关人群四诊信息的变化特征,并构建了不同疾病不同证候多诊合参模型。

  1.四诊信息采集系统:先后研制出三探头智能脉诊仪、家用便携(腕带)式脉诊仪、便携式四诊设备、中医智能四诊机器人。

   ①脉诊信息采集:三探头智能中医脉诊仪融合了“脉诊客观化、互联网+中医、中医+大数据”等发展理念,打破了中医远程诊疗的唯一门槛,是中医诊疗与养生保健的标准化入口设备,是国内“第一台符合中医传统诊脉要求的三探头中医智能脉诊仪”,并已完成了成果转化且获得二类医疗器械批号(津械20202200143,型号:MS3-IV),在推进中医辅助诊断、临床疗效评价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信息采集的优势

  一款模拟中医把脉场景的脉诊设备,同步采集人体寸、关、尺三部位的脉诊信息,获得更多符合中医诊断需求的脉诊信息;解决现有设备只采集关脉(信息量较少,临床参考价值不够)或需要多次采集完成寸、关、尺(时间长、非同时可比性差)的问题。同步采集速度快,5分钟左右完成双手寸关尺数据的采集与分析;

  自主研发专业软件和独特算法,根据人体身高、臂长、脂肪厚度等参数,智能计算个体寸、关、尺距离与浮、中、沉采集压力值,实现个体化“三部九候”信息采集;

  具有自动寻脉功能,通过3部九维度的自动化移动采集,对寸口脉诊信息进行无操作依赖性的自动化、个体化采集。

image.png

  ②望诊信息采集:

  采用自主研制的具有封闭光源的望诊设备(型号R120-75-18),在固定光源环境下使用高分辨率摄像头通过系统语音提示对患者舌、面部位的图像信息进行采集。

  设备以USB口外接,可与脉诊信息采集系统兼容共同采集,也可使用电脑进行采集,方便携带,适用于各种采集场景。

image.png  image.png

  红外热像信息的采集:采用TMI-W红外医学影像工作站,自动锚定热图穴位功能进行红外热图锚点,导出所检测部位的温度数值。完成正面、背面、双侧面及局部(面部、舌部)等地区的热图的采集。 

image.png

  ③闻诊(声音)信息的采集

  采集装置:采用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便携式中医健康数据采集系列设备的开发”研制的智能闻诊系统,规范化录制患者在回答问题过程中的语音信息,包括4个常见问题的问答与6个拼音(āōēīūǖ)。

image.png

  ④问诊信息模块:

  将临床采集量表制作成线上电子量表,问诊信息填写完成后可批量调取数据。 

image.png

  2.数据分析

  建立了近十万例包含不同体质的健康人群、妊娠早、中、晚期妇女、高血压患者、冠心病患者、糖尿病患者、肝硬化患者、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脂肪肝患者等不同生理病理状态人群的多诊信息数据库;建立了完备的脉诊信息分析系统、多种诊断信息数据融合方法,对不同生理病理状态人群的四诊客观化信息进行特征分析和分类判决,获得相关人群四诊信息的变化特征;对多模态中医诊断设备及其数据特点进行研究,通过人工智能计算技术进行多诊合参的数据分析与融合,建立中医多诊合参病案数据处理和融合规范,并形成“端到端”的中医多诊合参健康状态评估系统(如下图),并构建了不同疾病不同证候多诊合参模型,以积木式多诊合参模型为中医四诊信息计算机合参提供一定的解决方案,为中医药在基层的规范化推广和中医的远程诊疗提供支撑。

image.png

  通过人工智能算法及海量医学数据训练,建立“三部九候”中医医疗大语言模型,构建中医四诊智能辅助诊疗系统,融合现代科技与传统中医特色,通过人机互动进行中医诊断和药物推荐,致力于推动中医学在数字化时代的创新与发展,不仅能够进行中医诊断和药物推荐,还能辅助科研人员进行临床研究,处于行业领先。

image.png

  先后获批2项软件著作权(中医脉诊浮、中、沉压力计算与实现系统V1.0, 2020SR0021361,三部九候脉诊信息分析平台v2.0, 2020SR0048945),3项专利(一种适用于中医脉搏检测的三探头机械装置ZL 2014 2 0086491.1,适用于中医脉搏检测的三探头机械装置ZL 2014 1 0069517.6,一种结合多种压力型传感器的脉诊信采集装置ZL 2014 2 0444501.4),发布1项团体标准(《中医平脉寸口脉诊信息采集、参数范围及分析》T/CHAA 021-2023),2项多诊合参数据采集与分析融合的团体标准目前处于公示阶段。